行业资讯 - 新闻中心 - 中国国际粉末冶金展览会-注射成型-金属3D打印-烧结设备-新之联伊丽斯展览
在线咨询
×
分享至手机分享至手机
关注展会官微关注展会官微

Share to Mobile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传递行业最新前沿资讯

参观登记

相关内容

新型粉末高温合金多火次等温锻造过程中晶粒细化机制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具有无宏观偏析、组织均匀和热加工性能好等特点, 其高温综合性能优于同类铸锻高温合金, 是制备高推重比航空发动机涡轮盘等关键部件的首选材料目前国内外已经开展了针对未来先进航空发动机涡轮盘工况的,工作温度更高(815~850℃ ) 、综合性能更好的第四代粉末高温合金的研究本课题组在研的新型第四代粉末高温合金与前三代合金 FGH4095FGH4096FGH4098 相比,不但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更为重要的是,具有十分突出的高温持久、蠕变性能优势利用镍基高温合金在不同晶粒度下的性能特征制造双组织涡轮盘( 轮缘粗晶、轮毂细晶) , 是双性能盘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 双组织处理的先决条件是获得均匀的细晶盘坯, 然后根据合金的晶粒长大特性,在特定的温度场中获得双组织盘坯国外主要通过热挤压+等温锻造( ITF) 来获得均匀细晶组织盘坯,但该工艺路线成本较高,研究表明通过对热等静压( HIP) 态锭坯进行大变形量的单向锻造( 变形量0.75 以上) 与合适的热处理,也可获得均匀的细晶组织 ( 晶粒度10级或更细)。

       由于镍基高温合金的合金化程度高, 变形抗力大, 热加工过程中流动性差, 一火次锻造变形量过大容易使材料发生表面开裂等失效行为; 采用多火次锻造既保证了累积变形量,可以为组织细化提供足够能量,又降低了锻造失效倾向,使锭坯组织变化以一种平稳可控的方式进行因此,本文对所研制的第四代粉末高温合金进行了多火次等温锻造,采用商用有限元软件 DEFORM 2D 模拟锻造过程中的等效应变分布图,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 EBSD)技术观察组织演变情况, 对合金的晶粒细化机制进行了分析, 以期为后续进行双组织热处理提供依据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实验合金为一种在研的第四代镍基粉末高温合金, 基体为 γ 固溶体, 其中强化相 γ' 的质量分数约占 50% , 其完全溶解温度约 1160 ℃ . 该合金的主要成分为 (质量分数/% ) : 9.25 Cr, 17.10 Co, 2.96Mo, 2.93W, 3.19 Al,2.98 Ti, 0.039C, 基体为镍.采用真空感应炉熔炼母合金 + 等离子旋转电极法制粉 + 热等静压成形工艺共制备三个热等静压( HIP)态合金锭坯, 分别编号 A、B、C, 尺寸均为 φ83 mm ×133 mm. 制坯所用粉末粒度范围 50~150 μm,热等静压温度 1170 ℃。将锭坯 A、B、C 分别经过一火、二火及三火次等温锻造,锻造时锭坯加热温度 1120℃,模具加热温度 1050 ℃ ,工艺参数如表 1 所示。
202310081643051307.png
       采用 DEFORM 2D 软件对锭坯等温锻造过程进行数值模拟, 以分析锭坯内部各区域的应变情况.将经不同火次变形后的锻坯 A、B、C 沿轴线方向在直径处切取一条厚 10 mm 的薄板, 经低倍组织观察后, 分区制备试样, 采用 JSM--7800F 型场发射扫描电镜( FESEM) 上配备的电子背散射衍射探测器分析各部位的组织特征, 观察面平行于锻件轴向. 试样经砂纸磨至 2000 目后进行机械抛光, 然后用 80mL CH3OH + 20 mL H2SO4进行电解抛光, 电压 20 ~25 V, 时间 5 ~ 10 s. 利用 Channal 5 软件处理电子背散射衍射数据, 定义小角度晶界 ( LAGB) 为: 2° <θ < 15°, 大角度晶界( HAGB) 为: θ > 15°, θ 为晶界的取向差角. 测平 均 晶 粒 尺 寸 时 将 孪 晶 界 ( ∑ 3,~ 60°) 排除在外, 根据晶粒大小设置扫描步长为0. 4 ~ 2 μm。
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 1 热等静压态组织       
       图 1( a) 所示为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得到的实验合金 HIP 态组织的反极图( IPF) , 方向垂直于锭坯轴向, 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取向, 图中用黑色线标出了大角度晶界, 图 1( b) 为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得到的晶粒尺寸分布图, 可以看到晶粒尺寸分布不均匀, 平均晶粒尺寸( Davg ) 为 26. 26 μm, 其中92. 9% 的晶粒尺寸小于 50 μm, 存在少部分大晶粒,尺寸最大达到 113. 56 μm。
202310081643253893.png
202310081643379391.png
202310081643573681.png
2. 2 锻坯宏观组织
        图 2 给出了经不同火次锻造后锻坯 A、B、C 轴向剖面的宏观组织以及采用 DEFORM 2D 软件模拟的等效应变分布图, 整个轴向剖面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位于上、下两端面附近的Ⅰ区变形量最小,位于两侧附近的Ⅱ区次之, 位于剖面中心的Ⅲ区变形程度最大. 随着锻造火次与累计变形量的增加,锻造组织的区域性特征逐步缩小, 三火后锻坯 C--Ⅱ、C--Ⅲ区分区已不明显, 但是上、下端面的难变形区依然存在, 如图 2( c) 所示.
202310081644231186.png202310081646195729.png
202310081647061810.png202310081647243505.png
202310081647425319.png
202310081648022423.png
202310081649248045.png
2. 3 锻坯各部位微观组织
      在锻坯 A、B、C 典型区域Ⅰ、Ⅱ、Ⅲ处取样进行电子背散射衍射分析, 图 3 为对应的反极图, 方向垂直于锻坯轴向, 图 4 为取向成像图( OIM) , 其中黑色线代表大角度晶界, 绿色线代表小角度晶界, 红色线代表孪晶界, 图 5 为晶界取向差汇总图. 横向比较一火 后 锻 坯 不 同 区 域 的 组 织, 等 效 应变量小于0. 267 的 A--Ⅰ区域, 晶粒沿着锻造变形方向被拉长, 未发生再结晶, 其中含有大量小角度晶界, 占晶界总数的 63. 0% , 平均晶粒尺寸为 22. 39 μm; 等效应变量为 0. 267 ~ 0. 533 的 A--Ⅱ区域发生了部分再结晶, 原始粗大晶粒沿变形方向被破碎, 在拉长的变形组织周围分布大量细小的再结晶晶粒, 形成了“项链”组织, 小角度晶界数量占比 57. 9% ; 等效应变量为 0. 533 ~ 0. 7 的 A--Ⅲ区域再结晶比较充分,晶粒明显细化, 仍存在个别较大尺寸晶粒, 小角度晶界占比只有 22. 3% , 平均晶粒尺寸为 2. 29 μm. 二火后, B--Ⅰ区累计等效应变量最大达到 0. 67, 原始晶界处的局部区域出现再结晶晶粒, 小角度晶界占比增至 83. 6% ; B--Ⅱ区累计等效应变量达到 0. 67~ 1. 34, 再结晶晶粒数量明显增多, 剩余部分长条状变形晶粒, 小角度晶界占比降至 40. 2% ; B--Ⅲ区累计等效应变量达到 1. 34 ~ 1. 8, 为完全再结晶的均匀等轴晶组织, 小角度晶界占比降至 12. 8% , 平均晶粒尺寸为 2. 35 μm. 三火后, C--Ⅰ区累计等效应变量最大达到 0. 947, 再结晶晶粒数量增多, 组织类似一火后 A--Ⅱ区形成的“项链”组织, 小角度晶界占比略微下降至 77. 7% ; C--Ⅱ区累计等效应变量达到 0. 947 ~ 1. 89, 再结晶基本完成, 仅残余个别长条状变形晶粒, 小角度晶界占比降至 31. 0% ; C--Ⅲ区累计等效应变量达到 1. 89 ~ 2. 84, 仍为细小等轴晶组织, 小角度晶界占比略有回升至 21. 4% , 平均晶粒尺寸为 2. 27 μm.

202310081649572745.png
202310081650187972.png
202310081650364347.png
2. 4 晶粒细化机制
       在锻坯上观察到的 3 个典型区域, 实际上也代表了实验合金在等温锻造时晶粒细化的 3 个典型过程. 对于本研究, Ⅰ区的主要组织是变形的原始晶粒, 从一火至三火, 随合金累计变形量的增加, 小角度晶界含量先增加后减小, 这是由于三火后原始晶界附近出现较多再结晶晶粒, 消除了部分位错. Ⅱ区为变形晶粒与再结晶晶粒的混合区, 从一火至三火, 该区域残余变形晶粒的含量不断减少, 小角度晶界含量也逐步降低. Ⅲ区在一火后就仅残余个别未再结晶变形晶粒, 二火后再结晶基本完成, 小角度晶界占比减小到 12. 8% , 三火后仍为再结晶完全的细小等轴晶组织, 但小角度晶界含量略为升高, 这是因为再结晶形成的新晶粒又经受形变, 产生新的小角度晶界, 可能发生新一轮的再结晶.可以看到, 在等温锻造过程中, 实验合金易于在原始晶界附近发生再结晶,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锻造使晶界处变形严重, 存在大量畸变能, 会有多个滑移系开动, 取向梯度较大, 所以易于形核, 这也是低层错能镍基高温合金不连续再结晶的典型特征. 再结晶核心通过消耗周围的变形组织而长大,大量位错被大角度界面的迁移而消除, 小角度晶界含量随之减少. 随着变形的继续进行, 已发生再结晶的新晶粒晶界附近继续成为易形核区域, 再结晶逐渐向原始晶粒内部推进, 直到全部被再结晶晶粒所取代, 再结晶过程结束 另外在再结晶后的细小等轴晶组织中还观察到较多孪晶( 如图 4 中红线所示) , 由于形变时一般先发生滑移, 当位错滑移受阻时, 易于在应力集中处萌发孪晶, 形成大角度晶界, 诱发晶界迁动形核, 对促进再结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310081650504986.png
202310081651035628.png
202310081651179716.png

202310081651347298.png
       经过三火次、累积变形量达到 0. 79 的等温锻造后, 锭坯大部分区域的组织都为细小的再结晶等轴晶, 但在上下端面仍存在未完全再结晶的“项链”组织( Ⅰ区) . 虽然这些区域的累积变形量已经很大,小角度晶界占比高达 77. 7% , 但再结晶仍不充分.分析其主要原因, 应是模具温度只有 1050 ℃ ( 比锭坯温度低 70 ℃ ) , 造成与模具接触的锭坯上下端面温度较低, 不利于动态再结晶的进行. 由于这部分组织中位错密度较高, 在适当的条件下仍可发生再结晶. 对三火次后的锻坯进行 1150 ℃ 保温 2 h 热处理, 图 6 为各区域组织的花样质量衬度图, 图中用黑色线标出了大角度晶界. 可以看到Ⅰ区“项链”组织基本得到消除, 组织发生细化, Ⅱ、Ⅲ区组织发生晶粒长大, 整个锭坯为较均匀的细晶组织, 平均晶粒尺寸为 6 ~8 μm, 为后续进行双组织热处理提供了基础.
202310081651516546.png
3 结论
( 1) 合金锭坯在等温锻造过程中, 整个轴向剖面可以分为三个区域, 位于上、下两端面附近的Ⅰ区变形量最小, 位于两侧附近的Ⅱ区次之, 位于剖面中心的Ⅲ区变形程度最大.
( 2) 合金在锻造时晶粒发生变形并产生很多小角度晶界, 随变形量的增加, 小角度晶界含量也随之增加. 当变形量增大到一定程度后, 首先在原始晶粒边界发生再结晶, 并向内部推进, 小角度晶界含量随之减少.
( 3) 经过三火次等温锻造后, 锭坯大部分区域都为再结晶后的细小等轴晶组织. 与模具接触的上下端面形成“项链”组织, 仍存在未再结晶的变形晶粒, 其中含有较高密度的小角度晶界.
( 4) 通过对三火次后的锻坯进行适当热处理,可基本消除“项链”组织, 获得组织较均匀的细晶盘坯, 满足双组织热处理的要求.

声      明文章内容来源于微钛空间 仅作分享,不代表本号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